全球聚焦:人(尤其是小孩)为什么爱打架?
前言
我有一儿一女,儿子比女儿大两岁。
自从女儿具备还手能力以来,兄妹俩最主要的互动方式就是打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没有一天不打,区别只是今天打一次,还是打几次的问题。
话不投机了要打,对方不听自己的指示了要打,对方抢了自己的玩具要打,自己想抢对方的玩具还是要打……
我观察到的最离谱的一次打架场景是,抢着拿筷子的事。
哥哥吃饭时不拿筷子,用手抓米饭吃,我提醒了下,哥哥还不肯拿。
妹妹赶紧从自己座位上滑下来,屁颠屁颠地跑到对面哥哥座位处,要拿筷子塞哥哥手上。
哥哥一看妹妹来了,连忙去抢筷子,结果哥哥抓住了筷子的上半截、妹妹抓住了筷子的下半截。
妹妹这时不是顺势将筷子给哥哥,而是顺手就给了哥哥几下。哥哥自然也不服输,还击立马就来了,一顿饭又是闹得鸡飞狗跳。
好不容易将他俩分开后,我就好奇地问妹妹:“你本来就是要拿筷子给哥哥的,他自己拿了,你给他不就好了吗?”
她听了就很生气,大声叫着说:“没有,他做得不对!他没等我给他筷子就来抢了。”
你看,即使是想帮对方,但如果没帮成,也还是要揍下帮助对象的。
不只是我家的两个小孩爱打架,我观察了下小区里的其他小孩,以及亲朋好友家的小孩,都爱打架。
只要碰到不顺心的事,凡能动手的绝对不手软,也不论打得过打不过,先动手再说。
可见,爱打人是人的一种天性,只不过随着后天的教育,在各种社会习俗、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你压抑住了这个本能而已。
但即便如此,你也用了很多其它替代的攻击行为,比如挖苦人、PUA下属、给人甩脸子之类的。
那为何我们这么爱打架(攻击人)呢?
咱们先来看下打架这样的攻击行为是如何激发出来的。
01 攻击的激发过程
打架或其它攻击行为的激发过程,主要是四个关键环节。
1、情绪唤醒
你回想下自己打人的场景,是不是都是在愤怒情绪的驱使下才发生的呢?
比如,自己寒风中排了一小时却被某个临时来的人插队了,这让自己怒不可遏;
被某个人踢了一脚疼痛难忍,特别有一种想揍回去的冲动;
上班的时候被老板教训了,回到家看到小孩学习不认真,一股怒气就控制不住了。
所以,攻击行为产生的第一步,一定是某个事件唤醒了自己的情绪,而且这个情绪难以抑制。
特别是失望、挫折、疼痛唤醒的情绪,更让自己有对外攻击的冲动。
2、情绪解释
情绪唤醒是攻击行为产生的第一步,但不代表情绪唤醒后一定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我们还以前面的被人插队为例。
你在烈烈寒风中抖抖索索地排了一个小时,这时一个人插队到你的前面,你愤怒的情绪被唤醒了。
你刚吼出一声“喂…”
那人一回头,你定睛一看:这不是同事老张吗?
你的愤怒情绪是不是瞬间就消散了呢?立马改成嘘寒问暖的闲聊:“老张,你怎么也来排队了呢……”
所以,导致攻击行为的情绪唤醒后,还会再经历一步情绪的解释。
我们会将被唤醒的情绪做个分类,分为【有意的、恶意的】和【无意的、善意的】的两种。
若是前者,我们就会酝酿着攻击或反击;
若是后者,我们就像遇到老张一样,愤怒情绪刚起来就如春风化雪一般消融了。
3、回报预期
经历了前两步,你的攻击准备基本就完成了,但最终是否发起攻击,还取决于你对攻击回报的预期。
我们继续以被人插队为例。
你吼出一身“喂”之后,插队的人回头了。
这次不是你的同事老张,是个陌生人。但这个陌生人长得五大三粗,右脸上还有一道长长的刀疤,一看就不是善类。
这时你的大脑开始预演你攻击对方后的画面了:你被壮汉一把掀翻在地,然后是一顿胖揍……
这个画面实在太“美”,估计你也不敢继续看,所以攻击行为也就叫停了。
因此,你被唤醒的攻击行为是否被执行,还取决于攻击回报是否符合你的预期。
符合预期,你则会攻击;不符合预期,你就会转移注意力或自己生闷气去了。
小孩子因为经历少,预期的能力比较弱,往往预见不到攻击后的后果,所以出手频率就比成人多很多,当然被对方揍哭的次数也就多了很多。
像我女儿,每次都被哥哥揍哭,但下次还是预期错误,继续主动出手,然后继续被揍哭,屡败屡战。等到她哪天有能力做出正确预期后,出手打架的次数估计就会少不少了。
像我儿子现在出手次数明显就少了,毕竟大了两岁,对攻击回报的预期更准确了些,知道哪怕跟妹妹打赢了,还是会被爸妈教训,划不来。
4、行为脚本
最后这个环节,对攻击是否发起没有影响,但对攻击的形式有很大的影响。
小孩子的攻击,就是打、踢、抓、咬的本能动作,再加上大吼大叫,因为他们基因里遗传到的攻击行为脚本就只有这些。
但成年人的攻击行为就花样百出了,轻度的有摆一张臭脸给别人看,稍微强烈点的是语言暴力,更强烈的就有血腥气了,各种刀枪箭炮都来了。
所以,避免攻击的过度伤害,最好就是少接触一些攻击行为的脚本,比如影视作品里的各种犯罪场景,暴力电子游戏里的伤害动作。
以上四个环节,针对的是由愤怒情绪激发的攻击,这类攻击在社会心理学上也称之为【敌意性攻击】,以伤害对方为目的。
还有一类攻击,叫做【工具性攻击】,这类攻击不是由情绪激发的,而是很理性的一种攻击,其目的不是单纯为了伤害对方,而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它目的的一种手段。
这类典型的攻击行为有,校园里的霸凌行为,职场里上司的PUA,国家之间的打仗等等。
02 为何有人更爱攻击他人
现在你知道【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这两类攻击行为产生的原理和过程了。
有人更爱攻击他人的原因,就存在于这些过程中。主要来说,有三类原因:
1、先天因素
2、后天习得
3、触发线索
1、先天因素
因为生物遗传因素的不同,不同人的攻击行为倾向和对攻击行为的控制能力不同。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大脑前额叶和睾丸激素。
1)大脑前额叶
人的攻击行为受到部分大脑脑区影响。当激活这些脑区时,人的敌意程度增加;当这些脑区的活动被抑制,人的敌意程度下降。
在一项实验中,一位妇女在其脑区的杏仁核受到无痛的电刺激后发怒,把她的吉他砸向墙壁,差点砸中其心理治疗师的头。
……
阿德里安·雷恩等人曾利用大脑扫描来测量杀人犯的脑活动,并测量了有反社会行为障碍的人的大脑灰质总量。
结果发现,未受过虐待的杀人犯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正常人低14%,反社会者的前额叶则比正常人小15%,而前额叶被认为可以对攻击行为有关的脑区进行紧急抑制。
——引用自戴维斯·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11版)》
前额叶激活水平的不同,对攻击的自我控制水平就不同。
小孩子的打人行为之所以会比成年人多,主要原因之一,语言发展未够成熟,他们在情急之下,就容易因为不知如何表达而“动手不动口”。
但除此之外,小孩子负责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大脑前额叶未发育成熟,控制不住自己的攻击行为,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2)睾丸激素
戴维·莱肯在《反社会人格》一书中,曾说过:“只要把12~28岁强壮的年轻人全部保持在低温睡眠的状态,就可以消除2/3的犯罪。”
因为12~28岁的年轻人的睾丸激素处于一个人人生中的最高水平,降低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的睾丸激素水平,可以削弱这个人的攻击性。
关于睾丸激素,还有一个有趣的研究发现。
Stirrat和Perrett在2010年的一个研究发现,男性的睾丸激素能够增加面部的宽和长的比率。因此,脸部相对较宽的男性,会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
所以,面相学偶尔还是有些作用的。
2、后天习得
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了不同人的攻击性倾向和控制能力,后天因素同样有着影响,而且有时影响还更大。
人是一种擅于模仿和学习的动物,在自己经历或观察到别人表现出攻击行为,而没有收到惩罚甚至有所收获后,就会习得攻击。
Patterson在1967年就观察到,一个儿童一旦成功地使用武力胁迫了其他儿童,这个儿童就很可能会越来越富于攻击性。
所以小孩打人的行为倾向虽然是天生的,不可避免,但在其打人行为发生后,还是要孜孜不倦地加以制止和引导的,不然他的打人行为就会得到强化。
但你在制止和引导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用武力手段教训小孩,比如你也打小孩。
你的这种武力教训,反而成了小孩的一种社会学习渠道,小孩会观察你打他的行为,从中习得攻击。
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者班杜拉,在1961年曾做过一个重要的波波玩偶实验。
实验人员从斯坦福大学幼儿园选取了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岁多。
这些孩子被分为两组。分好组之后,这些孩子被带进不同的游戏室,他们可以看到模特展示出的不同的行为。
第一组孩子被分配在攻击组,房间里有一个波波玩偶,成人模特把玩偶放在地上,对它实施各种攻击行为。比如,用脚去踩它,用手捶打它的脸部,把它举起来之后重重摔在地上,用锤子敲打它的头部,把它放在地上踢来踢去。在攻击的过程中还夹杂着侮辱性的语音,如“踢死你”,“你个讨厌的家伙”等等。
第二组孩子则是对照组,成人模特在房间里不会对波波玩偶实施任何攻击行为,而是与它和平相处。
观察结束后,这两组孩子被带到同一个房间。
房间里有波波玩偶,有锤子、标枪、球等攻击性的工具,也有蜡笔、纸张、洋娃娃、小汽车等非攻击性玩具。
孩子们被告知可以在这个房间里玩20分钟,然后实验人员通过一面镜子观察每个孩子的行为。
观察发现,攻击组的孩子看到波波玩偶之后,会对它进行摔打,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而控制组的孩子则不太在意玩偶的存在,他们更多地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非攻击性的玩具上面。
所以,观察攻击性行为不仅会降低孩子对自我的控制,还教给了他们怎样去攻击。
日常生活中,孩子通过观察进行社会学习的渠道很多,比如家庭里家长的行为,校园里同学们的行为,动画片里各种角色的行为,以及各种游戏里的行为。
如果家长的脾气暴躁爱体罚孩子,或者不留意让孩子接触各种暴力影视节目和暴力游戏(比如某些儿童游乐场所里有开枪打僵尸的游戏),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增多。
3、触发线索
先天的遗传让有些人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后天的行为强化或社会学习也会让有些人习得攻击。
但这些也仅仅代表了一个人更倾向于选择攻击行为、具备攻击能力,如果缺少攻击线索的触发的话,这个人的攻击行为也会大大减少。
比如,一个情绪控制能力差,从小在家暴环境里长大的人,如果现在处于氛围轻松、人人和睦相处的环境里,他也不会对他人有攻击行为。
但如果情况相反,一个人处于厌恶事件频发的环境里,又经常接触到各种攻击性的工具的话,即使这个人的大脑前额叶激活水平高、成长于温文尔雅的家庭,他也一样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比如,我将你放置在一个35°高温的屋子里,跟50个人挤在一起,其中有些人浑身还散发着浓重的汗味。
这时,有人哪怕是不小心踩了你一下,你反击对方的概率是不是也会很高呢?
假如再给你喝些酒,你不只是会反击,主动攻击他人的概率都会更高。
因此,如果处于攻击线索触发频繁的环境里,一个人的攻击行为也会大大增加。
以上三点(先天遗传、后天习得、触发线索)就是有人更爱攻击别人的主要原因。
因为他们的愤怒情绪更容易被唤起(触发线索多或先天遗传影响),又不容易抑制自己的情绪(先天遗传影响),而且还习得了很好的攻击行为脚本(后天习得)。
如果你要减少自家小孩的攻击行为,就可以从这三个原因入手,对症下药:
1)接受孩子偶尔的打人行为
因为小孩的负责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大脑前额叶未发育成熟,是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的,哪怕小孩自己知道不对,但手已经先挥出去了。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前额叶发育成熟了,自我控制水平也就提高了。
2)减少孩子后天习得性攻击的机会
虽然要接受孩子偶尔打人的行为,但孩子每次打人后还是要批评教育,不断给孩子强化“打人是不对”的意识。
而且批评教育时,坚决不体罚、不使用言语暴力,否则孩子就将你的批评教育当成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学习示例了。
同时,一定要控制孩子接触暴力影视作品和游戏的机会。
3)营造攻击线索少的环境
多让孩子处于氛围轻松、友好的环境,家里人哪怕要吵架避开孩子再吵。
03 如何应对别人对自己的攻击
一个有教养的人,先天控制水平高或经过后天训练,确实可以抑制住自己的攻击行为,但你却无法杜绝别人的攻击行为。
那如果有人攻击你,你该如何应对呢?
我给你的建议是:优先分清楚对方是【敌意性攻击】还是【工具性攻击】,再分别应对。
1、应对【敌意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是情绪冲动下产生的,发起这种攻击的人这时是非理性的,而且以伤害你为最终目的,愤怒上头后,哪怕伤敌一百,自损一千的这种亏本买卖都干得出来。
因此,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暂避其锋芒(也就是躲开),因为敌意性攻击行为的产生是由情绪唤醒激发的,愤怒情绪没了,攻击也就没了。
比如,一个同事在工作群里语气激烈地发消息指责你,你哪怕看到消息了也先不回他,因为你无论回复什么,他都听不下去,只会因为你的解释更加火上浇油。
你可以过上几小时,等他情绪稳定了,再在群里回复他或者群里约他电话沟通。
2、应对【工具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是理性思考下的选择,它的目的不是为了伤害你,而是想通过伤害你达成另外的目的。
因此,应对这种攻击就不能选择暂避锋芒了,因为对方在目的达成前是不会停手,下次还是会攻击你。
对付这种攻击的最好方法就是两点:打消其目的、提高反击强度。
1)打消其目的
让对方意识到,他攻击你是达不成目的的。
比如,你的领导PUA你,总是给你布置过多的工作,但却一点支持都没有。
你加班加点地完成了工作,他却半点好话没有,只给你挑刺:“这么简单的地方你都能做错了,你是猪脑子吗?!”
这类领导PUA你的目的,无法是想更多压榨你,让你免费加更多班、做更多事。
所以,以后他再布置一个明天要交的工作给你,你就可以采用拖延大法,跟他说“现在手上事情很多,实在忙不过来,我三天后交给你。”
或者,你还是答应明天交,但不管质量,做得马马虎虎地就交。他如果指责你,你就说“时间有限,好多东西我确实来不及想清楚,要麻烦领导你帮忙改一改了。”
这样经过几次后,他就知道想压榨你的目的达不成了,也就不会再给你布置过多工作了。
2)提高反击强度
一个人对你采取工具性攻击时,攻击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因此,如果你让对方看到,他的这个手段成本太高划不来之后,他也就不选择攻击你,而是换一种手段去实现他的目的了。
比如,有孩子为了提高自己在学校的地位,会选择欺负其他小孩。
假如你是被欺负的,这时就不能忍气吞声,让对方觉得你是好捏的软柿子,一旦给了对方这种印象,他就会变本加厉地欺负你,在你身上寻找更多的优越感。
你一定要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让他们第一时间出面帮你批评对方,这样对方就知道欺负你的成本太高,不仅没达到彰显优越感的目的,反而丢面子了,也就不会再继续欺负你了。
(说句题外话:作为家长,如果孩子回家跟你说在学校被谁谁打了,你千万不能说“为何他不打别人打你呢?”,因为你这么说了,孩子就不会再从你这儿寻求支持了。
而是要静下心,很耐心地引导孩子讲出来来龙去脉,认真倾听,这样你孩子将来被校园霸凌的概率才会很低,因为被霸凌的孩子往往是孤单无助的。)
这个策略不只是对个人适用,国家之间也适用。
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一定要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吓阻对方,让对方不敢对你发起攻击。像我们军队建设纲领里常说的“不想战,但绝不畏战”就是这个意思。
04 如何处理自己的攻击行为
上面你清楚了如何应对别人的攻击行为,那如何处理你自己的攻击行为呢?
如果你的攻击行为是【工具性攻击】,那就不用管了,该攻击还是要攻击,除非你找到了实现目的的更好办法。
你重点要处理的,是自己的【敌意性攻击】,因为这类攻击行为,损人不利己,百害而无一利。
【敌意性攻击】要成功激发,基于我们前面的分析,情绪唤醒—>情绪解释—>回报预期—>攻击脚本,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
因此,如果你能打断这四个环节的任一环节,就可以抑制自己的攻击了。
具体的做法如下:
1、降低情绪唤醒水平
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我们有的人情绪唤醒水平高,有的人情绪唤醒水平低。
如何评估自己的情绪唤醒水平呢,你可以考虑做下大五人格的测评,报名了YouCore私教的同学,在私教团成立前,人人都会被安排做这个测评的。
大五人格里的【神经质】,体现的就是情绪唤醒水平,情绪唤醒水平高的人神经质得分就高,情绪唤醒水平第的人神经质得分就低。
这是先天遗传,你是无法改变的。
但即使你的神经质天生高,也没关系,因为还是有很多后天的方法,来帮你降低情绪唤醒水平。
比如,在情绪上来后,第一时间离开唤醒情绪的场所,尽量减少神经质高易冲动导致的负面影响。
我们的口诀是:带着怒意不见人,见人不说话,说话不议论,议论不决策,决策不行动。
平时,也要减少攻击线索的刺激,少看暴力的影视作品,少玩暴力类的游戏。
2、转换情绪解释
你的情绪唤醒后不代表必然会攻击对方,是否攻击取决你是如何解读自己的情绪的。
因此,如果你易怒、经常攻击人,就可以多以善意的角度来解读唤醒你情绪的人的动机。
比如,有人踩了你一下,你感受到了疼想发怒,就可以刻意解读为“对方肯定是不小心的”。
3、设想负面的攻击回报
降低情绪唤醒水平、转化情绪解释都没用的话,你还可以通过改变攻击回报的预期来减少自己的攻击。
还以别人踩了你一脚为例,当你实在忍不住,想攻击这个人时,就可以设想下两人打架后,大家都鼻青脸肿,被带到派出所里的场景。
这么设想下攻击回报的负面影响,也能帮你悬崖勒马,收回自己想揍出去的拳头。
4、选择低强度的攻击行为脚本
假如实在忍不住了,无论如何都要通过攻击发泄出来,还有最后一招:选择低强度的攻击行为脚本,降低攻击的危害。
继续以别人踩了你一脚为例,你也不用忍着,而是选择语言讲出来:你踩了我脚,让我不高兴了。
讲出后,你的情绪就会释放不少。
05 小结
从孩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攻击(打架)本就是人的天性,如果对后天的教育再不重视,习得了更多的攻击行为,处于攻击线索频发的环境里,那各种暴力犯罪、冲突就层出不穷了。
好在攻击行为也是有迹可循的。
对于孩子以及对于你自己,只要打断“情绪唤醒—>情绪解释—>回报预期—>攻击脚本”这四个环节的任一环节,攻击行为就会收到大大的抑制。
对于他人针对自己的攻击行为,则要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分别应对。
对于【敌意性攻击】,暂避其锋芒,等待对方情绪消退后再来理性解决,是最佳的应对方法。
对于【工具性攻击】,则需要打消对方的目的,或者提高反击强度,让对方觉得攻击你不再是实现目的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