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文:组织策略不落地,稳定运营就是空谈

导语:绩效考核指引薪资待遇,薪资待遇决定组织稳定。

企业组织策略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今天我分享的是营销团队的组织策略,这里涉及到快消品厂商人力配置方案、团队归属权问题、招聘与培训、薪资与考核等几个维度。


(相关资料图)

分享的核心是在人力成本逐渐高升的现状下,如何通过有效协作,将市场服务做到最佳。

01 如何做好团队数量的精准配置?

通俗来讲,这个就是市场编制的问题,很多企业把这个工作单纯放到人力资源部门中人力规划板块,我感觉是不科学的。

首先今天的人力成本和十年之前不可同日而语,其次随着渠道的多元化,竞争的灼热化,大部分快消品企业利润被严重压缩,根本无法满足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人力需求,需要厂商共同承担和管理。

那么如何规划最精准?我建议从以下4个方面来规划:

1. 从财务角度思考:很多企业都是这么干的,根据企业产品利润结构以及费用投入维度进行测算,得出人均生产力成本,然后根据区域年度销量进行编制测算,最后营销团队根据需求微调。常见的就是人均生产力达到多少万,配置一个业务。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企业人均产出不要一刀切,很多企业销售的产品结构南北差异较大,要根据产品销量结构测算利润,进而得出人均生产力,需要根据市场销售情况细分。

2. 从市场服务覆盖角度:财务角度测算出人力数量,是否匹配市场的需求呢?当然不可能,还需要从市场角度出发。

服务覆盖首先需要进行网点测算,企业根据自己的现状测算出完成销量的网点平均需求,然后根据人均年消费制定出各大区的人口数和网点数关系,最后做出人员编制测算。

例如:某区域人口数100万,测算出网点密度是1000人/个,得出网点有1000个,一个人拜访按照凭此需求测算出的最大服务量是150个网点,即需要1000/150=6-7个编制。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区域不同,网点覆盖要求不同,拜访频次不同,人员服务网点数不同,均需要调研后做出结论,不可拍脑袋。

3. 财务与服务匹配:这里衍生出四种情况。

a. 财务满足,服务满足,这是最佳配置,但注意人力资源浪费;

b. 财务满足,服务不满足,此时最好企业进行人员补充;

c. 财务不满足、服务满足,此时需要经销商招聘人员,协商人力费用承担方式;

d. 都不满足,此时市场基础薄弱,需要聚焦人力,重点区域、渠道、网点突破。

4. 薪资结构以及承担单位:基层人员包括业务员和主管,在企业财务满足的情况下,完全由企业承担,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控终端。

在企业财务不满足的情况下,就需要建立合署业务团队,由厂商共同管理和费用承担,怎么承担最合适呢?

很多企业一刀切,要么承担底薪,要么承担绩效,我感觉很不科学,底薪的价值是时间买断,绩效的价值是能力买断,提成的价值是激情提升,年终奖的价值是团队稳定。

厂商管理最大的区别是时空,经销商和基层在一起,企业需要远程指挥。所以建议强势区域企业承担底薪+部分提成+部分年终奖;弱势区域企业承担绩效+部分提成+部分年终奖,这样更有利于管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企业业务,还是经销商合署业务,工作是一样的,考核是一样的,社保是一样的,仅仅是发工资的公司不同,否则后期会加大管理难度。

02 确立区域市场组织架构图

为什么要确立区域市场组织架构?这一点很多企业都容易忽视,或者口头上做宣导,这个事情需要精进,厂商的服务要有体系,组织架构就不可缺失。

区域市场服务组织中,最常见的有:业务员、主管、仓储&库管、财务、车辆&司机、文员。这些人员组成了市场服务团队,缺失一项就会直接导致服务链条的不完整,例如:文员缺失,信息传达就受阻碍,财务缺失,厂商对账和费用核销事宜就会耽搁。

区域组织架构要有标准,不能凑合。

例如:年销售额达到多少万就必须配置一辆车和一个司机,年销售额达到多少就要配置至少多少平方的仓库,需要配置几名库管等等,标准确认后,就可以跟踪与检核。市场组织架构图的最大作用就是市场服务的“硬件”保障。

03 业务薪资和销量考核挂钩机制

销量考核决定薪资待遇,薪资待遇决定组织稳定。快消品销售团队的考核和其它行业略有不同,关注点较多,阶段性较强,最终目的是有利润的销量。

但是销量整体逻辑不变:没有动销就没有分销,没有分销就没有销售。

例如:某饮品企业刚上市的时候,动销并不理想,企业根据产品动销逻辑,制定出业务作业评分系统,将逻辑转化为具体步骤进行激励考核,从而在满足团队薪资期望的同时,实现产品销量。

也有部分企业团队全员考核分销,这是建立在产品铺货率低且动销良好的基础之上,当然也可以实现销量的增长。

当然大部分企业还是考核经销商打款发货,以发货压力推动分销和动销,此时该企业要么产品力很强,要么机制不健全,无法实现其它考核。

总之,考核机制决定了营销组织的稳定性,没有绝对对错,要做好此一时彼一时的匹配。

那么薪资结构如何调整?我有3个建议。

1. 品类头部企业为6∶3∶1

60%的基本工资+30%的绩效考核+10%的年终奖励。一般情况下,头部品牌在行业内具备话语权,品牌商在各方面均有完善的体制和机制,销售团队更多的工作是执行比较繁琐的基础服务工作,态度很重要,团队稳定性也很重要,所以要加大基本工资,适当比例缩小奖金收入部分。

2. 品类腰部企业为5∶4∶1

50%的基本工资+40%的绩效考核+10%的年终奖励。一般情况下,腰部企业刚刚打下一片自己的江山,有一定的市场话语权,迫切希望乘胜追击,一举夺得头筹,急需的是能人异士,希望通过高激励来吸引强者,同时通过高激励来筛选人才,建立自己的人才梯队,所以奖金部分就比较重。

3. 品类创业型企业为4∶4∶2

40%的基本工资+40%的绩效考核+20%的年终奖励。一般情况下,创业型品牌资金不算充足,为了生存就必须提高自己员工的产出,但还需要同时兼顾人员招聘的压力,所以底薪设计是保障员工的基本生存,高奖金既可以帮扶公司管控人力成本,又可以筛选与自己匹配的人才。

04 组织成员的招聘和培训

不仅仅是快消品企业,疫情三年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出现了用工荒, 越是基层团队,招聘难度越大,招商成本越高。

我曾经在某企业做营销副总,通过各分公司人事处招聘,基层人员的招聘费用达到了人均近五千元,这里包含线上招聘网站费用、进校园招聘费用、人事处人员费用等等。这仅仅是招来的费用,还没有算半年之内的流失损失,后来把基层业务人员的招聘放到了经销商处,效果大不一样。

我的建议是:基层执行和管理团队的招聘可以放到经销商处来招募,只需提前设定好年龄、学历、经验等相关指标,然后再支持一些费用即可。

经销商会更加尽心尽力地去招聘,因为这些人员直接关系其自身利益。但是新人培训就必须企业来完成,新人培训首先是企业价值观和相关产品、体制等传达和了解,其次才是业务技能的培训,这一块,经销商很难做好。

05 营销管理团队的配置

上面说了基层营销团队的组织策略,这些策略谁来实现,当然离不开品牌商中层管理人员。那么管理人员如何配置?有几个维度可以思考:

1. 管理角度:从快消品行业角度来看,一个中层管理者有效管理人数是3-5个基层主管,基层主管有效管理人数是6-9个业务员。人数太少可能存在管理工作不饱和或者管理颗粒度很细,人数太多可能存在粗放式管理。

2. 生意角度:一个中层管理者负责的区域至少是一个地区,生意体量相对而言较大,企业可以根据生意体量和工作量来设定。这里需要企业有精准的定位,是精耕模式还是粗放管理模式,人员配置逻辑不同。

3. 管理组织的设定:一个中层管理者一般会配置助理,助理一般分为三类:销售行政、销售企划(有的也叫推广专员)、销售运作专员。主要根据不同的销售体量逐渐增加,一级办事处配置3个,二级配置2个,三级配置1个。原则上,管理组织人员越多,市场运营越精细化,区域竞争力越强。

关键词: 组织架构 绩效考核 一般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