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头条:中年不是“人”,是一种状态

舆论中,很少有谁比「中年人」遭受更为苛刻的待遇。

少年人,做错了事,是勇于试错;做对了,不得了,少年英雄。老年人,说话难听,是从心所欲;会说好话,那是长者智慧。


(资料图)

到了中年人这里,干最累的活,负最重的任,理所应当。混的平庸,是碌碌无为,但凡些许差错,就窝囊社畜……

内在难以被认可,那外在呢?

一提到中年人……啤酒肚、发际线、油腻感,那画面无论如何都与主流审美格格不入。

但这世上从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蚊子遭人打,只因嘴伤人。

那「中年人」的糟糕舆论源自哪?

或许从对立面能够找到解答——那些生理上中年,但散发的气场却不会让你联想到「中年人」的中年人。

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类非典型中年人呢?“少年感”勉强可以。

这很有意思。

我一度害怕自己某天也会成为曾经厌恶的「中年人」,这么一看,似乎有解了——因为「中年人」实际上并非“人”,而是一种「状态」。

顺利跨越这一「状态」,就可以从鲜衣怒马的少年,进入成熟稳重的“少年”,最后成为睿智寡淡的“少年”

万里归来颜愈少。

那究竟是什么「状态」让本应该备受尊敬、同情的中年人变成了令人厌恶的「中年人」呢?

少年人又是如何“染上”这些「状态」,一夜变成「中年人」呢?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这当然不是指钱,而是精力。

年轻时,经验尚浅,任何新的见识,新认识的人,都让你获益匪浅。

年岁渐长,新见识带来的经验增长“边际效益递减”,说的功利点,你用心体验生命带来的收益好像变得不划算了。

如此,多数人会为自己的感官设置一层屏障,我称之为“简化滤镜”:判定外物时,以抽象概括的方式,迅速做出分类,然后做出判断、取舍。

比如,见穿格子衬衫那必定是程序员;说话气场强,喜欢夹着晦涩术语的就属于“大咖”;对于广阔渊博的知识,更是只以“有用”还是“无用”做区分……

简化滤镜就有点像是糟糕的小说,只会刻画扁平的人物:要么都是优点,要么都是缺点,而真实的个体是有血有肉、且充满矛盾。

对于戴上了“简化滤镜”的人,你向他们提到某类新事物,多半会听到一句“这不就是XXX么?”至于这些新事物与XXX是形似神不似还是神似形不似那他们不管。

比如,他们看到我提的“简化滤镜”,很可能会以社会心理学的“偏见”或者“刻板效应”来取代,然而这两者的范畴、维度完全不同。

简而言之,简化滤镜,在能力层面,让人「进步」停滞,毕竟技能向高水平跃升都建立在「敏感细腻」的基础之上;

其次,更大的损失,是人会因此丧失“少年感”,也就是失去了体验更鲜活、细腻生命的能力——无论是“人间四月芳菲尽”还是“落絮轻沾扑绣帘”——这些不都是“花叶”么?

这类人眼里,万物分两类。一类是能挣钱的,另一类是“其他”。

如果说戴上「简化滤镜」只是让人止步不前、乏味无趣,倒也罢了,但现实中,「简化滤镜」很容易让个体产生“下下策”选择,让群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结果

原因很简单,你在熟悉的领域用「简化滤镜」,勉强可说是“以错失换效率”,但在绝大部分不熟悉的领域呢?

这些习惯了惰性的「中年人」就会谦逊好学么?

显然,他们仍会走捷径——不熟悉的领域,就吸纳他者的概括观点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人偏好热门晦涩的术语。从原生家庭缺陷、扁平化管理、分布式架构、互联网思维,到近年的云计算、AR/VR、区块链、人工智能……反正就是“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如果说这些习性只是让「中年人」显得狂妄愚昧也就算了,但这一思维的延续,是这类人评估优劣判断对错时,既不眼见为实,也不合乎逻辑,而是看谁能拿出最装腔作势的术语。

这造成的损失就可大可小了。

最常见的是大公司招聘时,但凡「中年人」坐镇,就很容易招进“干啥都行就是工作不行”的员工,以至于引发“死海效应”。

更糟的是,这类「简化滤镜」的中年人,往往极度不对称的占据重要资源的决策权……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年人」喜欢“逞能”?或者说,宁愿冒着贻笑大方的风险也不惜假装“见识渊博”?

这就引出中年人的第二个状态了——权威魔怔

发展心理学有个观点,它认为,中年人在家庭中“上有老小有小”,在职业中处于“不进则退”的高危区,无论对内对外,都需要“高权威”来应对挑战。

这本身倒没问题。

问题在于,多数人从小在“家长制”文化中熏陶长大,对于如何建立权威的方法非常粗糙落后——纯粹的暴力威慑。当然这种暴力未必是真的动手,多数时候仅需依赖身份( 比如家长 )借助命令式的语言即可。

而唯一有机会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学校教育,偏偏又只专注于应试教育,缺乏“如何做人”的人文类教育。

你怎么能指望一个从小连水都没碰过的人,成年过河时瞬间学会游泳?

这正是为什么“我终究长成了小时候最讨厌的大人”,因为人在面对缺乏经验的困境时会本能的模仿最接近的行为,也就是自己年幼时被暴力制服的经历

一个有趣的参照是许多企业的领导。他们似乎把训话、打压( PUA )当成管理技能,他们的个人权威竟然不是建立在能力或魅力,而是建立在身份之上。这恰是「中年人」的职场版本。

生活中的「中年人」,没有下属给他们吆喝,又是怎么来满足自己拥有权威的幻觉呢?

仍是流氓大法——我永远对,死不认错。这一行为的变体是,遇上不懂的问题,要么装懂、要么打压,就是不去虚心求教。

如果只是纯粹像个巨婴般耍流氓,别人倒懒得一般见识,偏偏很多「中年人」擅于在对话中捕抓你的缺漏,集中火力泛化主题,从而成功转移,让你感觉到似乎是自己的问题多一点

比如,有些「中年人」热衷于电商的“砍一刀”,为此不惜“骚扰”亲友,如果你善意提醒,损伤人脉获得优惠,不值。

结果对方反而说,你也可以找我“砍一刀”;其次,朋友之间要多互动,这不过是新的社交方式;甚至上升到,所谓朋友,就要能经得起考验,连这一点“小忙”都要挑刺,算什么朋友?

然后话锋一转,你不爱干这事是不是朋友少?你朋友少不就说明问题出在你身上了?

哟,被这么突然一转移,反倒是自己的不是了。

至于“以假设性事实获得合理性( 你也可以骚扰我、你朋友少所以不愿意 )”、“经得起考验”被偷换概念、“为了些许利益浪费他人时间”……等等这些“过错”反而被隐藏、掩盖了。

这些「中年人」无论怎样都是对的。

他们没把自己的经验优势用在正事,反倒用于提升这种诡辩技巧,侮辱世间的公理正义

总是以这类手段来满足自己拥有权威的幻觉,真的,我认为这是「中年人」遭人唾弃的主因。

死不认错,以至于常常前后矛盾,常常选择性遗忘,揪住权威不放的结果是迅速失去威信

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很多孩子之所以对「中年人」父母叛逆,很大原因恰恰在于这些「中年人」已经习惯性“文过饰非”了。

目前我们聊了成为「中年人」的关键状态

简化滤镜」与「扭曲的权威」。

两者叠加的结果,你会发现,「中年人」的思维世界已经围成了一圈封闭的死水,没有源头活水,就等着蒸干。

回到最初的命题,我想以少年人的姿态度过一生,达到“万里归来颜愈少”的境界,该如何做。

现在思路有了,消解上述两种状态。

两相比较,解构「扭曲的权威」较为容易。毕竟这属于“意识”与“勇气”的问题。

有些人,一是从未“意识”到问题,二是缺少外部的鼓励与认同,现在这两者都有了:

建立权威的方式是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对”服人;没有人能绝对正确,人要做的不是去竭力规避错误,而是意识到错误后勇于担当。

敢作敢当,言行一致,不卑不亢,诚于中必形于外

这才是建立权威的正确姿态。

如果你以前也下意识想要为偶尔的过错辩驳,今天这篇专题就给你了用于认错的「勇气」——每当你想要下意识的辩驳时,停下来。多尝试几次。甚至大方承认自己的过错,然后将重点放在修正错误,规避同样的错误上,如此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

相比之下,要消解「简化滤镜」更为困难。

尤其是国人,功利思想熏陶多年,追求表面的经济效益近乎本能,而「简化滤镜」恰好迎合——至少表面上似乎是解决新见识经验增长“边际效益递减”的好帮手。

至于事实上是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没人追溯,骗过自己就行。

如何卸下「简化滤镜」,恢复少年人感知世界的细腻视角?

咱可以从一个特殊群体身上获得启示——艺术创作者,这个群体中,终生“少年人”的比例尤其高,这不是巧合。

因为无论对于任何艺术创作,“陌生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它的对立面是“自动化”——以习惯的方式看类似的事物。

「陌生化」,是将熟悉的事物陌生看的观察方式

这实际上是对「新」的理解的升华。

消费主义常鼓励人们去体验不同的事物,去看看不同的地方,这些都是不费力就能识别的「新」,是付费就能获得的浅层的新。

那什么才是更高水平的「新」

从熟悉的事物中看出不同,这才是升华了的“新”。

你眼前的白开水,你当下的心境喝,跟你昨天的心境喝相比,有什么区别?你窗前的一棵树,在蚂蚁看来,在蜜蜂看来,在飞鸟看来,又有什么区别?春夏秋冬夜深人静的“语境”下,又有哪些突出的新奇?

……这就是升华了的新,是一种不断的自我消解,一种精神的新陈代谢。

世上没有庸常的事物,只有庸常呆滞的人。

只要你观察的视角足够丰富,你就永远不会看腻一样事物。

这也是当下AI( 人工智能 )与人类最大的鸿沟,它只能“反馈世界”,但无法“感受世界”——细腻感受,激荡情绪、获取灵感、改造环境,这才是人类驱动生命的方式。

最后,咱拉大生命的尺度反思下,为何多数人终究长成了曾让自己鄙夷的「中年人」?

我琢磨着,日复一日、缺乏反思的生活久了,人会主观上认为拥护既有价值体系,利大于弊。这里的“利弊”不是一笔简单的经济账,而是权衡心理、情感、社会身份认同、经济得失之后的最终“感受”

这一“感受”之所以强大,恰如这个比小说还荒谬的现实一样,仅是因为“路径依赖”,而不是因为它更好、更优秀。

我们甚至可以下个定义,所谓「中年人」,是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愿再修正目前生命历程中塑造的价值体系,他们的生命在心智意义上已经停滞,他们的存在已然化为一潭死水,发馊中走向干涸。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