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速讯丨为什么便宜还总是破发?北交新股发行估值几倍更合理?

北交所的新股便宜吗?

过去犀牛之星研究院曾对比沪深,写过一篇 《估值比拼!相比沪深,北交所的公司有多便宜?》的文章,其中的便宜,是基于沪深市场中的传统的定价体系,以及横向对比得出的观点。


(相关资料图)

当事实和观点产生冲突,会让人不禁质疑自身的观点。比如为什么北交所的新股都那么便宜了,却还总在频繁的破发?

围绕这个疑问,我们决定换一个角度重新研究。

北交所整体估值中枢正逐步下移

截至11月31日,北交所内已上市的老股平均市盈率如下:

可以看到就目前的市盈率看,不管是首批还是后续上市的个股,整体市盈率走势都是在下滑。在今年业绩普遍正增长的前提下,说明北交所整体估值中枢正逐步下移。

另外总体趋势以外,从个股数量的角度看,过半数企业都在首发后估值逐步下行。

从今年以来市盈率普遍下行的整体概况看,估值中枢的下移既有来自分子(净利润)的上升,也有来自分母(市值)的逐步下降。

从整体的情况看,营收仍然呈现小幅增长,净利同比下滑5.6%。从净利润数据看,同比增幅虽然不及科创板的2.15%,但优于创业板-5.78%的净利润增幅中位数。但从今年整体来看,创业板和科创板的表现明显是优于北交所的。

本身,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这类小板块的关注重点更多在成长性,而成长性又是非常考验投资者信念的,主要基于对企业所处行业、具体的落地变现程度等等因素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过大,也因此入局和布局的难度更大。

频繁破发,对于本身流动性就比较差的北交所,简直就是“提着油桶来救火”,特别是近期大批新股上市在即,厘清问题关键也更显的迫切。

如何引导发行人合理定价、促进一二级市场平衡,或许还需要有更有力的举措。

新股发行市盈率多少最合理?

老股平均市盈率只有19倍,新股发行20倍出头,事实上除去IPO募资部分,新股发行前市盈率普遍是低于目前北交所的整体平均市盈率的。

当然,大环境上破发问题,肯定还与交易门槛和交易手续费较高、流动性不足相关。对于这部分难题,目前正在发行的北交指数基金能带来增量资金,能有效缓解门槛和流动性的问题,但仍需时间来验证,资金量上也尚处于观望阶段。

开市一周年,北交所步入加速扩容阶段。

参考科创板,科创板第二年发行数量上升59.48%,平均每季度46.25家,北交所在11月15日迎来一周年后,各项制度成熟后预计发行速度或加快。新股加速发行,进行高质量扩容可期,近期的密集发行已经看出端倪。

针对估值过高的破发问题,从过去集中出现的拟上市公司降低发行价,能察觉出北交所正有意引导合理定价。

所以,北交所上市的公司是不是需要用更低的估值去迎接更高的关注度呢?企业PE值几倍最合理?

结合目前板块内已上市的130家企业的首发情况看,以破发/不破发为界限:

不管破不破发,北交所内的企业都远低于行业上市公司市盈率水平。

从行业区分就可以理解中间问题所在,前面说过北交所的公司和其它板块比更看重企业的成长性,因为营收赚钱能力这块和其它板块更成熟的公司比没有什么可比性,所以在北交所内大家都更关注企业的成长空间。

破发的企业市盈率和所处行业市盈率都比不破发的要低得多,从行业来看,市盈率偏低的行业大部分都是企业产品附加值比较低的原料和制造业的传统行业,行业本身较为稳定、增长空间较小,具体收益情况波动也相对较小,想象空间更小,也因此,企业估值水平都比较低。

不破发的企业大部分都是软件、科技类的行业,这类行业本身较为不稳定,后期发展的空间较大,相对的市场对于该公司的想象空间较大,市场的合理的价值估值水平相对较高,PE自然较低,属于发展期或者萌芽期行业给以市场想象空间较大,PE自然相对较高。

估值不是一个客观标准,而是从各种因素不断推测,对公司价值判断后得出的主观视角,只有相对合理,而没有绝对合理。

比行业高不一定就会破发,比行业低不一定就不会破发,高估值不是一定就贵,低估值不是一定就便宜,怎么卖,值不值得买,需要结合个股更多因素去判断,但目前,20多倍的新股也不能斩钉截铁的说便宜了。

结语

借着审核加速的东风,北交产生了大批过会上市企业,如今板块内“打新”热度加码,上周新股发行“接二连三”,这周还有4只新股申购,要保持各类投资者积极参与的交易生态,50%以上频繁的破发不应成为常态。

优化发行定价机制,引导发行人根据行业现状、企业自身规模及竞争力和企业科技含量合理定价,或许才能更好的迎接IPO审核加速。

关键词: 新股发行 平均市盈率 估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