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焦点讯!港股能反弹多久?
进入11月,全球股市出现一波久违的暖冬行情,最受人关注的就是港股市场。
(资料图片)
截至11月30日,恒生指数月度涨幅26.62%,恒生科技指数上涨33.15%,恒生地产建筑指数34.68%,均创下10多年来最大单月涨幅纪录,不但远远跑赢A股各大指数,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也极其亮眼。
港股中的一些标杆性公司,阿里巴巴11月上涨了30%,腾讯控股上涨39.69%,龙湖集团上涨144.3%,碧桂园上涨198%,内地互联网和地产巨头,成为引领港股上涨的主要力量。
经历了持续3年的大幅下跌之后,港股市场正在逐渐回暖。
港股为何这样熊?
过去3年,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但是各国央行的货币大放水,却让资产价格一度水涨船高,A股、美股等全球主要资本市场,都在疫情之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
相比之下,港股是唯一连续3年下跌的市场。以上轮行情的高点计算,恒生指数下跌超过40%,恒生科技指数更是暴跌接近70%,行情之惨淡,在港股历史上也并不多见。
港股逆势暴跌的直接导火索,和内地互联网和地产行业的监管风暴不无关系。
我国市值规模最大的一批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在港股上市。2021年初,腾迅、阿里、美团和京东四家公司,合计市值均10万亿港币,占到港股总市值20%以上。
最近2年,这些曾经的超级明星在资本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京东下跌了50%,腾讯下跌超过60%,美团下跌近70%,阿里下跌了75%。互联网巨头的大幅下挫,严重拖累了港股的走势。
大陆头部民营地产公司,包括碧桂园、龙湖、恒大、融创等,主要也在港股上市,行业风光时,内房股在港股的市值占比同样较大。房企债务危机带来的资本市场抛售潮,进一步带动了港股的下跌。
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结构的劣势,则是港股整体低迷的更深层原因。
港股是典型的离岸市场,本地投资者占比极少,接近80%的资金都是全球配置资金,以长期投资的机构为主,交易倾向较低,投资选择更多元,这导致港股的流动性和估值体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2021年,港股日成交额只有1600亿,不到A股的六分之一,一些市值超过200亿的公司,在港股的日成交额甚至不到200万,相当于换手率只有万分之一,这在A股是不可想象的。
今年11月之前的3个月,港股日均成交额继续大幅缩减至979亿港元,已经不到A股的八分之一,流动性几近枯竭。
由于港币是紧盯美元的联系汇率制,今年以来美联储持续加息的背景下,香港也被动跟随加息。无风险利率上升后,外资流向更稳健的资产,港股的流动性继续遭到压制,估值也难免出现进一步下滑。
上市公司结构上,港股曾经利用自身的制度优势吸引了内地大量优秀成长型企业,这是其在过去较长时间比A股表现更为稳健的基石。
但是伴随着A股不断深化的注册制改革,以及相对更高的估值,中国更多优质公司近年来选择到内地上市,在港股上市的,往往是一批在A股上市困难的房地产、餐饮等传统行业。
偏向于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结构,使港股的盈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2016-2021年,恒生指数的ROE从13.38%下跌至11.19%。与之相比,同期标普500指数的ROE,由15.29%上升至32.17%。
跌不过三?
经过大幅下跌之后,港股估值已跌至历史最低区间。截至11月30日,恒生指数PE只有8.95倍,历史分位点9.39%,PB0.9倍,历史分位点1.31%,港股市值甚至已经整体跌破净资产。
▲恒生指数PB走势 来源:Wind
恐慌情绪的催化下,一大批中国科技巨头在港股的估值,也被压制到极低的位置。阿里的PB已经只有1.61倍,腾讯3.29倍,京东2.91倍,百度1.17倍,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与港股相比,美股虽然今年也经历了大幅下跌,但是道琼斯工业指数的PE仍高达21.28倍,PB5.92倍,标普500的PE20.79倍,PB3.88倍,仍处于历史较高位置。美股科技巨头中,苹果的PB仍有44.32倍,亚马逊6.86倍,谷歌4.87倍,远比港股可比公司的估值要贵得多。
对同时在A股与港股两地上市的公司进行溢价比较,也能看出港股估值洼地的状态:截至10月31日,AH溢价指数报156.06点,处于过去10年的高点,同时也反映出当前H股相对A股的估值折让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在产业资本眼中,港股显然已是严重低估的水平,这从上市公司回购数据可见一斑。
2021年,港股有191家上市公司进行回购,累计回购金额超过382亿港元,是2020年的2.37倍,创下2002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港股的回购潮仍在继续。截至10月31日,合计有214家港股上市公司耗资789亿港元实施股份回购,创下港股有回购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
标杆公司的回购,更为提振人气。
今年3月22日,阿里宣布股份回购计划总额从150亿美元上调至250亿美元,成为中概股史上最大规模的回购计划。截至11月16日,阿里已回购了约180亿美元的股份。
11月17日,阿里董事会授权将现行股份回购计划另外增加150亿美元,并将有效期延长至2025年3月底前。此消息再次在资本市场引发轰动,并拉动港股上涨。虽然阿里的回购主要在美股,但是其对港股的影响同样很大。
阿里之外,另一家标杆公司腾讯今年累计回购次数超过80次,总回购规模超过240亿港元,占港股整体回购金额的30%以上。8月19日至10月14日期间,腾讯甚至连续39个交易日回购,共计回购5002万股,耗资144.72亿港元,可见公司对当前股价的态度。
港股的估值优势,对全球各路投资者也具备很大吸引力。
中金的数据显示,尽管港股在去年表现不尽人意,但仍然吸引了639.4亿美元的海外ETF和主动型基金的流入,几乎是2020年流入规模的3倍。近期摩根大通、高盛、贝莱德等国际资管巨头频繁抄底港股和中国互联网巨头,表明外资对港股和中国核心资产仍然充满信心。
内资方面,今年以来从大陆流向港股的南向资金净流入超过3100亿元人民币,而从香港流入A股的北向资金只有365亿,理性投资者对严重折价的港股体现出的性价比,显然更为认可。
▲北向和南向资金流入情况 来源:Wind
此外,还有很多内地资金正在借道ETF流入港股,恒生科技指数ETF、恒生互联网ETF、恒生科技ETF、恒生医疗ETF的份额今年分别增长了252.8亿份、204.54亿份、147.31亿份、115.58亿份。
港股不仅估值低,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盈利预期也在逐渐改善。
10月19日,港交所刊发有关特专科技公司新上市规则的咨询文件,建议扩大和完善香港现有上市制度,允许特专科技公司来港上市,以此增加香港上市公司种类,改善当下老化的上市公司结构,从而提升港股盈利能力,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更重要的因素是,随着美联储加息已接近尾声,以及中国的政策纠偏和稳增长发力,港股明年整体的业绩表现和投资价值,都会出现积极变化。
其中,对港股影响巨大的互联网科技巨头,近期的业绩表现已经呈现出强势复苏迹象。
腾讯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400.93亿元,同比下滑2%;经调整后净利润322.54亿元,同比增长2%。
阿里三季度营收2071.76亿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非美国会计准则)338.2亿元,同比增长19%。
京东三季度营收2435亿元,同比增长11.4%,净利润(非美国会计准则)100亿元,同比增长100%。
产业发展史不断启示我们,赛道永远不是企业经营的最关键因素,就算互联网已经走下了时代的风口,但是中国的头部互联网公司,都是从极其残酷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最有市场意识和纠错调整能力的一批公司,在未来仍然有极大的上升潜力。
从历史上看,港股从来没有出现过连续3年下跌,即使今年最终以下跌收盘,也预示着明年的港股已经具备更高的性价比。
等到市场的风险偏好回升,港股或许会比美股乃至A股更具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