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亮点!上海“真无人”测试牌照发放提速,自动驾驶要入“无人之境”

滴水湖畔的临港大道,春意正浓,引来市民踏春游玩。在一些红色的路面上,写着“自动驾驶测试专用”,在临港这片土地上,随处可以遇见自动驾驶车辆。2022年12月,临港新片区首条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小巴示范应用线路“智慧文旅线”开通,能够在开放道路以及较为复杂的交通环境、天气条件下实现自动驾驶功能;同样是在那个时候,搭载了上汽AI LAB自研高级别自动驾驶2.0技术的Robotaxi在临港投入运营,通过享道出行App就能叫来一辆Robotaxi;图森未来也从2018年在临港新片区开展自动驾驶货运测试项目,实现从港区、高速路到物流园区的全路线自动驾驶功能……

临港在“自动驾驶”赛道上快跑,是上海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一个缩影,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副处长陈可乐不久前表示,汽车是上海着力打造的六大重点产业之一,聚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已形成嘉定乘用车、临港商用车、奉贤停车库、金桥车联网的错位发展布局。未来,上海将形成“制造+服务”两个万亿级产业,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地。

3月22日下午,浦东举行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启动仪式,并发布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实施细则》,意味着智能网联汽车将开上一片新高地。


(资料图)

记者体验,在临港叫一辆Robotaxi

走出滴水湖地铁站,在两三百米的环湖西一路临港大道公交站,记者在享道出行App上呼叫“Robotaxi”,和一般的网约车不同,Robotaxi目前只能在固定的点位上下客,模式和公交车比较相近。

页面上显示“正在呼叫”,约过了10分钟,一辆飞凡MARVEL R汽车接单了,同时,在手机页面上也显示出“个性化设置”的提示,可以提前设置好车内的温度和音乐。车门上标有“自动驾驶L4级”的字样,“欢迎乘坐Robotaxi”的声音响起,在后排座位前方,有两个交互显示屏,可以进行人脸识别或手机号验证。乘客可以在车内与语音助手“小可”进行交互,并设置了“沪语”模块。

起步、加速,屏幕上显示着车子当前的速度、行驶的车道以及周围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情况。安全员坐在驾驶位上,保障车辆的安全。在记者乘坐的约15分钟时间内,安全员并没有操控方向盘。当前面有小车时,Robotaxi和前车保持约一个车位的距离;当前面是集卡或大型车辆时,Robotaxi把安全距离拉得更开;当需要转弯时,Robotaxi会提前打灯驶入转弯道;当遇到“不营业”的红绿灯时,Robotaxi会根据当时的路况判断是否通过;当遇到有车子“加塞”时,Robotaxi也会来个急刹。

现在的Robotaxi更像一个‘新手司机’,在程序的设定下,非常遵守交通规则,在限速路段,即使前面没有车,它也会按照规定速度行驶,也会被后车‘嘀’(催促),但我非常信任它的安全性。”安全员告诉《IT时报》记者。

在上汽集团旗下赛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生态官梁珊看来,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必须要遵守的一根底线,“的确有乘客给我们反馈,Robotaxi速度比较慢,即使在空旷的路上,我们也纠结过,但最后决定要守住底线。”

目前,共有10辆Robotaxi在临港运营,每天每辆车约行驶140公里左右,站点覆盖了临港大道地铁站、六院、海立方科技园、大学等人群出行比较多的地方,服务场景主要为商务通勤、地铁接驳、休闲娱乐,“多个区不能让自动驾驶车辆进入,无法实现door to door(门对门),因此对于站点的选择我们也搜集了出行点位热力图,在运营过程中也会对点位进行优化和调整。”梁珊告诉《IT时报》记者。

让汽车应对各种复杂场景

自动驾驶从实验室走向实地场景测试和商用示范,行业乃至乘客重点关注的痛点之一就是安全。梁珊介绍,自动驾驶技术难点突破,在硬件,也在软件。Robotaxi2.0搭载了面向量产车的最新一代多传感器深度融合方案,在硬件上通过采用量产规格的车辆传感器和固态激光雷达来形成硬件冗余,让感知结果输出更稳定、准确;在软件上则采用高性能感知融合算法,优化感知、定位、规控,大幅提升了车辆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

除了软硬件技术,场景测试的丰富性也是保证智能网联汽车能“沉着”应对各种道路场景的基石。之所以选择临港,也是因为临港丰富的道路场景以及当地管委会的支持。“这里既有高速公路,也有车流量比较多的道路,还有乡间小道、建筑工地等,要覆盖到所有的场景。”梁珊说。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于中心城区,临港当地的车辆种类也很丰富,提供了很好的测试条件,比如集卡、搅拌车等,梁珊认为,这些就是特殊车辆,“有的车子装载的货物超过了车辆本身的长度,这时无人驾驶车辆能否辨别并安全绕过。”

除了临港,上海很多智能网联汽车的集聚地都在大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大力支持落地的企业。比如在金桥,上海金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测试示范区的运营机构,为落地金桥的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一是面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产业政策的技术支撑服务;二是面向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申请、运营和研发数据对接方面的服务;三是面向浦东新区金色中环和城市副中心建设主体,提供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融合的建设解决方案,形成技术标准与运营标准,打造行业标杆,面向全国推广。”金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向《IT时报》记者介绍。

在嘉定的裕民南路(城固路—天祝路)智慧道路升级改造已基本完工,道路上方的综合杆搭载了多套电子设备,这些设备能够支持智慧交通和无人驾驶场景的建设,也是此次改造的最大亮点,未来可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

“真无人”不远矣

从一组数据可以窥见近年来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截至2022年12月底,上海累计开放926条、1800公里道路,基本实现嘉定464平方公里和临港386平方公里区块全域开放,里程位居全国首位。上海也在积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创新实践,截止到2022年底,有28家企业602辆车开展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

3月22日,随着《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实施细则》的发布,将推动浦东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更上一个台阶,也标志着浦东“未来车”正式驶上了“法治道”。

智能网联汽车场景高地是金桥正在建设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四大高地”之一,以商业化运营为突破口,探索无安全员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装备的场景应用、示范应用、运营收费。在金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有限公司相关人士看来,这份《实施细则》为企业开展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活动提供了操作指引。“细则明确了政府如何管理创新应用活动,构建管理机制、细化部门职责,推动创新应用有序开展;此外,也明确了企业如何申请开展创新应用活动,阐明了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在申请开展创新应用活动中需要完成的关键步骤,操作流程等;还明确了如何对创新应用能力进行评估,规定了对于申请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示范运营三个阶段创新应用活动的主体、车辆、紧急接管人员的要求,并细化了每个阶段完成的能力评估标准等,提出了交通保险、事故处理、数据监管等管理要求。

在《实施细则》发布仪式上,有14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获得了首批“上海市浦东新区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测试通知书”,对于拿到通知书的企业来说,正在提速全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

赛可智能就是其中一家企业,梁珊向《IT时报》记者透露,赛可智能已经开始真无人道路测试工作,也在进行各种考试以及极端场景的测试,申领“真无人”测试牌照。“从有安全员到真无人,最大的突破在于系统的冗余架构,此前有安全员进行托底,真无人之后,一道系统失效就要立即启动多重系统保障,只有做到了机器比人更安全才能让乘客接受。”梁珊举例说,比如遇到急刹,车辆一定要做到路边安全停车,政府对真无人测试最严苛的要求就是安全。

《IT时报》记者从金桥智能网联汽车有限公司了解到,接下去将打造更多的场景,包括沿申江路8公里、20个路口车路协同“金色路线”,推动金桥开发区北区全域20.48平方公里范围建成自动驾驶测试区域,然后逐步扩大到浦东全域道路开放测试;打造开放测试道路测试平台、车路协同云控平台、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平台、示范区运营管理平台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完善五大特色应用场景,如自动驾驶出行场景、自主泊车应用场景、自动驾驶公交微循环场景、车路协同信息服务场景和无人装备应用场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