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百事通!2023年,自律软件能不能给你打针鸡血?

马上就要过年了,是不是很多人心里在默默地许下了来年想要达成的愿望?不想被打脸,但又没办法战胜自己的惰性,该怎么办呢?自律APP成为了首选的帮手,不管是健身、学习还是赚钱,任何领域都有监督你的工具。本文作者围绕自律软件和用户之间的联系展开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身为早阳先锋队,身边的小伙伴们已经纷纷复工复产,甚至上班时间都听不到了咳嗽声。

不过,身体上的负面症状虽然都恢复了,心理上的后遗症却依旧迟迟不肯走,人们普遍都比较懈怠。


(资料图片)

一方面,有病情的影响,休息是最对症的治疗药物。

另一方面,也因为新年临近,阳后不久又将放假,人们不免会生出干脆躺平、坐等过年、年后再干的懈怠感。

然而,有些事情,总是要年前去做的:

不完成工作任务,上司可能会很愤怒,不让你过年把你困住;

不抓紧填满钱包、临阵磨枪,过年拿什么衣锦还乡;

不快点学习,生怕比没阳的人少会一道题;

不赶紧减肥,过年怎么在亲朋面前走一回?

所以,身边一些尚有冲劲的人们,为了克服自身懈怠,纷纷拿起了自律软件,把自己从暖和的床上拉起来,从轻松的剧中拽出来。

人们用的软件五花八门,有相对传统一些的番茄工作法,适度安排工作和放松时段,使自己保持最佳状态;

有限时锁死手机的软件,隔绝来自外界的打扰,阻挡来自视频的诱惑,让自己专心投入在工作、学习当中;

也有游戏化软件,像打怪升级一样,给自己设定属性、任务、奖励,来鞭策自己行动。

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只不过,人们在使用之后,对这些软件的评价却也两极分化。

从中受益的人,觉得这类软件简直是大救星活菩萨,拯救了热爱躺平的自己,治好了拖延症,提高了效率。

但也有很多人,开启了计划,却很快不了了之;

使用了软件,却无法按照软件的要求去执行;

屏蔽了手机,又打开平板;

甚至有人下载之后,一次都没有点开过,就又在某一天顺手删除。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些自律软件到底有用吗?

看起来有点用

站在心理学理论的角度上,这些软件,毫无疑问是有用的,甚至是很有用。以市面上自律软件功能所针对的几种人类特性为例:

1. 注意力周期性——代表功能:番茄工作法

在通常情况下,人类很难长期保持高效专注。即使进入专注的状态当中,每过几十分钟,大脑也会感到疲倦,开始分神,以缓解精神压力。这也是一种本能,可以称为短昼夜节律(Ultradian Rhythm)。

所以,很多社会活动,都会设置阶段性的休息。比如,学校里每节课45分钟,给学生们一个放松精神的机会;比如,同声传译工作因为脑力强度需求较大,每个工作组往往需要2-3个人,每人翻译20分钟后,就必须休息,否则就很难继续保持注意力集中,更容易出现错误。

而番茄工作法,就是以此为基础,每专注25分钟,休息5分钟,运转4个循环后,休息25分钟。保留了注意力的黄金时间,又给注意力适当休息、恢复的机会,从而提高总体效率。

2. 注意力干扰屏蔽——代表功能:手机锁定

大脑喜欢偷懒,不仅每过一段时间会懈怠分神,很多外界的干扰也会直接夺走注意力。

尤其是现如今便捷的手机和网络,更让人的专注能力随时受到挑战。

当你认真看书的时候,漂亮的女同学/帅气的男同学发来消息;当你认真工作的时候,通知栏弹出2条劲爆的新闻……好不容易集中起来的注意力,被轻松夺走。一下午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而手机锁定这类功能,可以让使用者在限定的时间内,接收不到信息提示、无法使用手机或无法使用娱乐功能,减少了人们受到的干扰,从而更容易保持专注。

3. 目标具象——代表功能:日程计划

当人没有明确、具体目标的时候,往往很难把一个念头,转化为最终的行动。

“我想要学习好”,是个模糊的概念,而“明天早8点看书1小时”,就是个简单易行的具体行动。

“我想出人头地”,是个模糊的概念,而“拿起手机拍个自我激励的视频发在网上”,就是个明确的指令。

人不可能随时都保持思考,大脑是懒惰的。所以如果只有个模糊的念头,很难转化为自己的一言一行。

而把自己的目标细化,变得明确具体,就能让自己更容易行动起来。从而在一次次的小努力中,积累出大成功。

自律类的软件中,日程计划就是这样一个细化的过程:把自己“想要努力”的一个模糊念头,转化为具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行为,从而让自己做出切实的努力行动,并逐渐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同时,在细化之后,日程还具有提醒的作用。在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提醒你该为之努力的事情。减轻大脑的记忆负担,降低遗忘的机率。

4. 行为记录——代表功能:打卡

制定了日程,按照自己的计划去执行,并在完成后进行打卡。打卡,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有个小时候听过的故事:

一段漫长的山路,让两群人徒步前往终点。第一波出发的人,不了解目的地还有多远,在途中只感受到自己艰苦跋涉,缺迟迟见不到终点,前路未知,也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他们越来越丧气,最终放弃。

而第二波人出发前,则配备了地图和定位设备,他们随时可以知道自己走了多远,还剩多少路要走,于是他们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旅途。

虽然只是个故事,但反应出来的人类心理,却符合事实:有效的记录,可以促进目标完成。

一方面,记录可以让人们更清晰了解到自己的进度、成果,避免前路未知的茫然感。

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很多行为,其实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衡量:你看多少书本就能学习好?你运动多少次就能身材好?你工作多少小时就能升职加薪?这些较为远大的目标,往往会因为距离感,让人在前进的过程中感到茫然。

而在日程计划和打卡的双重作用下,每天既有行为的明确目标,又有对目标完成的记录,会让人们觉得自己是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做着一件越来越接近成功的事情。

即使,这是个假象。读365本书就能知识渊博吗?做100次腹肌撕裂者就能8块腹肌吗?人们的行为目标,往往和最后实际取得的成果,并不相符。

但那又如何?它作为一种精神支撑,能让人们动起来、动下去,已经成功了。

另一方面,所记录的成果,也会成为一种荣誉勋章,让人们更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中汲取名为成就感的能量,化作更大的勇气和动力,投入到之后的行动当中。

5. 额外激励——代表功能:游戏化

在计划和记录的基础上,通过游戏化的手段,可以让记录所产生的成就感更强,并额外添加激励,驱动自己更进一步。

比如上图中的软件,用游戏化的方式,划分了努力的方向、成果、经验值,把原本单调的记录,变得有趣而且清晰。人们在用身体感受力量到底强壮了多少的同时,还能用软件中的力量等级来判断自己的成就,就更加不会茫然无措。

此外,用游戏化的方式,为自己的每次努力设定积分,并用积分换取奖励,可以产生额外的激励效果。

刚刚做了100个波比,可以吃一颗糖;累计和50个路遇的陌生人打招呼,奖励自己一件新衣服;各种努力行为叠加在一起,半年凑够了10万积分,奖励自己买一台新手机。

当这些本质上是自我欺骗的行为,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并运行下去时,确实能对投入当中的人,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以上种种,从心理学理论上看,都是符合人性、能够提升自律效果的功能。然而,却依旧有很多人,并没有借助这些软件,动起来、动下去。自律软件的功能,为什么失效了?

有用,但为什么没用?

没有什么美食,能让所有人爱吃;也没有什么艺术大作,能让每个人都叫好。

当面对形形色色的众生时,这些带有心理学机制的自律软件,也无法让每个人都动起来。

归根结底,它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药S*P-500,而只是一针催化剂。

1. 是自律,还是他律?

有些人虽然下载了自律软件,但用过一次就放弃,甚至一次都没点开过。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自律软件根本没有作用,无非是那些常用自律软件的人,本就毅力强大,有没有软件也一样。

这种说法,有些道理。

如果一个人,对自律的事情毫无热情,对自律的成果毫无期待,那这些软件一时半会的影响,根本无法扭转那人几十年的价值观,让他们做出努力的行为。

金钱的诱惑,也不能收买每一个自由的灵魂。

枪炮的威逼,也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变得服从。

没有什么万能手段,可以改变所有人。

自律,归根结底是从自己开始的。

比如一个学生,如果自己本身不愿意学习,从认知里就认为学习没用,那即使有家长的鸡毛掸、老师的小红花,也往往很难起到太好的效果。

外界的激励、鞭策,只是短暂且有限的。若没有任何内部驱动力,绝对无法支撑长期的努力。

不过,绝大多数下载过自律软件的人,肯定还有一些内部驱动力的。

除了那些被逼着下载、被2块钱奖励金引诱下载的人,但凡自己动心起念下载了自律软件,就还是对自律的成果,抱有一些期待。

但为什么他们之中,也有很多人未能见到效果?

2. 是念头,还是执念?

其实,这样的人,才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绝大多数的人。

就像很多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会时不时产生“如果我是个学霸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念头,甚至一时冲动拿出书本来看上一看。但这一时半会的念头,却无法支撑起他们长期的行动,随着热情消散,就又扔掉书本,拿起手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念头,还会受到脑海内其他想法的影响。

就像上图中,仅仅一个吃与不吃的问题,我们潜意识的决策系统,都要考虑到N多种因素。

对每个人而言,每个因素有不同的分量。

比如一些职业模特,单是择业需求,就能压过肚子饿、嘴馋、朋友劝吃等力量,让她做出节食的举动,从而保持身材。若此时再配合上一些自律软件作为辅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同样的,也有味蕾极度发达、饥饿感特别强烈的人,渴望进食的念头非常强烈。就算自律软件会带来一些额外的节食压力、动力,却也无法颠覆他们吃的决策。

自律软件虽然能触发一些心理机制,但终究只是添加一些砝码,未必足够改变一个人。

所以,一些原本难以做到自律的人,在使用软件后,依旧没能自律。

那还有什么用?

原本就非常自律的人,即使没有自律软件,也会坚定行动。

本身就坐在自律目标对面的人,即使有自律软件,也不会行动。

自律软件不能让人自律,这样的软件还有用吗?

当然有。

1.跨越界限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灰色地带也很精彩。

就有一些人,处在自律与不自律的附近,只要再少许添加一些砝码,额外增加一点驱动力,他们就会做出自律的行为。

回到刚才那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的意愿,本就在吃和不吃之间摇摆不定,那么,再加上自律软件所触发的种种心理机制,他可能就会产生改变:

卡路里查询功能,让他知道自己吃的东西到底利不利于减肥。

热量记录功能,让他能清楚的看到,自己今天还能吃多少东西。

减肥计划,随时提醒他自己的目标,以及做到了什么程度。

用户成功案例分享,每天给他灌一点心灵鸡汤,让他保持冲劲。

当这些砝码,压在节食的一端,撬动天平,改变发生。

事实上,网上一些自律软件,也不乏有大量的用户,被砝码的力量所影响,产生了改变。

2.跨越时间

每个人的想法、决策,往往是动态的,并非一尘不变。

某天,听了培训大师的讲座,鸡汤上头,疯狂读书46本;

某段时间,受到失恋的影响,心情低落,彻底躺平半个月;

某一次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不戒酒就小命难保,立刻戒掉了每天半斤的酒瘾;

很多时候,一个事件、一个念头,就可能让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变得自律/不自律。但过段时间,又可能受到其他影响,突然改变。

而自律软件,可以让人们自律的意愿保持更久,抗风险能力变强。

在一段时间的自律中,通过打卡、通过积分,累计成就和荣誉感,让自己在几天的消沉期后,快速回归到自律的行列。

而通过自律软件所记录的付出,正是我们不断累计的沉默成本,在意外的消极因素突然来临时,让我们不舍放弃自律很久的努力。

3.提供方法

现如今的自律软件,多数不只有自律的功能,还会提供很多方法论。

比如饮食记录软件,不只能计算卡路里,还能找到很多减肥方法;比如运动打卡软件,不只能打卡运动,还能找到健身操课程;比如睡眠打卡软件,不只能记录睡眠时间,还能找到利于助眠的白噪音。

当然,这些功能的范畴,就不仅仅限于自律本身。但对于渴望自律的人来说,能快捷方便的找到相应方法论,毫无疑问也能促进自律的效果,让本就自律的人更接近目标,让刚开始自律的人找对方法。

动词或形容词

自律,即是个动词,也是个形容词。

作为动词来说,开始自律,约束自己的一次行动,也算是一次自律。

作为形容词而言,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重复自律行为,才能变成一个自律的人。

当我们怀揣目标的时候,不妨试试自律软件,虽然它未必对每个人都能生效,但它也拥有自己的价值。

也许,它让你多走了几步,你触摸到了那枚星星。

又或者,你恰好就缺那几粒撬动乾坤的砝码呢。

最后,还有几句话想说:

渴望自律的人,最近这段时间,也别太追求自律。

倒了刚爬起来,身体还没彻底恢复。别为了挣钱、为了健身,反而让自己太累。

适度就好,安全第一,和谐迎春,健康快乐!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关键词: 这些软件 还能找到